学术期刊在创新生产链中的 作用及其形成路径

发表于 2021年10月13日

学术期刊在创新生产链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径

《中国出版》 王志标


[摘  ] 学术期刊是创新成果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在创新生产链中作用独特。创新生 产链形态形制于创新成果,其要素包括智力、资本、工具、方法和组织等。学术 期刊可在创新生产链前端提供信息和知识,在创新生产链中端提供学术交流和争 鸣的平台,在创新生产链末端发布创新成果。促进学术期刊在创新生产链中更好 地发挥作用,学术期刊在办刊理念上要树立创新导向,在能力建设上要建立有效 机制,在渠道建设上要提升传播效能。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创新 生产链

 

 

学术期刊是创新成果得以展示的重要平台,在 创新生产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 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 两处提到了创新 :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学术期刊要坚守 初心、引领创新[1]  2019 年以来,中宣部、教 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 署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期刊质量提升和繁 荣发展的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学术期刊的创新使 命。2021 6 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 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明 确提出,学术期刊要善于发现创新、鼓励创新、 引领创新[2]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学术期刊在创 新生产链中的作用加以探讨,并提出其形成路径。 

 

一、创新生产链的形态与要素

 

创新的产生虽然有偶然性,但是在偶然性中也 蕴藏了必然性。由于偶发性创新是难以捕捉且不可 预期的,所以,需要关注的是系统性创新,即通过 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谋划和投入所实现的能 够持续推进的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 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3] 系统性创新的主体可能是政府、企业或个人,而其 特征都是相似的,即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整 体性。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将创新分为 5 种类型 :开发 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 市场、通过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形成一种 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4] 从创新 的成果来看,可以表现为一种前瞻性思想,例如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科斯的交易成本学说都在经 过时间沉淀后得到证实或扩散 ;可以表现为一种技 术,例如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对于青蒿素 的提取、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等 ;也可以表现为一 种管理模式,例如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零库 存管理等 ;或者表现为一种具体的产品,例如科兴 中维的新冠灭活疫苗、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 的最高时速达 600 公里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列 车 ;亦或表现为一种营销模式,例如品牌营销、病 毒营销、体验营销、直播带货等。

唐宜红、张鹏杨较为明确地提出了生产链概 念,认为全球生产链刻画了跨国生产的商品形成的 流程和全过程。[5] 以此推论,创新生产链描述了创新形成的各个环节和位置,为分析创新动力和创新 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对应于创新的成果或类型, 创新生产链便具有不同的形态表现,而这些具体的 形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新生产,使之由抽象 转为具体,创新生产链由此物化为不同形态的创新 生产中的环节和位置。 

不同创新生产链的要素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 是,毫无疑问,人的要素或者说智力要素在其中是 占主导性地位的,没有人的参与,所有资本和其他 要素都失去了整合的基础。在智力要素之外,资本、 工具、方法和组织都对创新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因而成为创新投入要素。 

 

二、学术期刊在创新生产链中的作用 

 

在创新生产链中,学术期刊具有一种独特的地 位,可作用于创新生产链的前端、中端和末端。在 创新生产链的前端,学术期刊为创新主体提供了信 息和知识,这些信息和知识能够带来创新价值,[6] 即有助于创新主体发现创新;在创新生产链的中端, 学术期刊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 台,有助于推动创新氛围的形成 ;在创新生产链的 末端,学术期刊成为创新成果的呈现载体之一,有 助于对相关研究产生引领作用。 

1. 创新生产链前端 :提供信息和知识 

进行创新就要为此提供必要的准备,其中,信 息和知识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生产链前端, 期刊的论文和资讯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对于研究 者而言,有价值信息包括 :研究领域情况,例如某 一领域的重大进展或突破、某一新兴领域的发现、 某领域的研究动态信息、某领域的研究进展评价等; 研究方法,例如在某领域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对研究方法的评价、对研究方法的改进等 ;研究文 献的溯源及其跟踪。 

期刊所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在经过必要的整合后 能够提供 4 个方面的有用创新生产要素。第一,研 究者可以明确自己所在学科当前活跃的学术研究团 体、学者,以便在必要时与他们联系,推动双向访 问和合作 ;第二,研究者可以明确当前本领域的主 要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有哪些重要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在本领域的价值如何 ;第三,研究者 可以明确当前本领域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些方 法的实施步骤是什么,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是什么,以及对这些研究方法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 方向是什么 ;第四,研究者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基础 与当前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进行拟合,确定创 新的主攻点和路线。 

2. 创新生产链中端 :促使交流与争鸣 

在研究者正式进入创新生产过程之后,学术期 刊的作用转化为一个交流与争鸣的平台。创新性研 究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创新研究成果具有较大 的不确定性。对于有些需要较长研发周期的创新项 目而言,将一些中间成果进行适当的发表和验证是 有必要的。研究的周期性决定了发表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性成果并非成熟到完全能够得到支撑的成果, 所以学术期刊发表处于创新生产链中端的成果就形 成了交流和争鸣的条件。交流与争鸣意味着可参与 性,因此,学术期刊应通过对于栏目或选题的设计 为学者提供参与可能性。 

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设置一些前沿性的栏目 或者专门发表研究思路的栏目。这些栏目可以重点 关注一些阶段性的学术成果,探讨一些具有可能性 的金点子。这样的学术成果发表后,极有可能 引起热烈讨论。也就是说,学术界会对这些成果作 出反应,进行批判或积极评价,也可能提出优化研 究方案,这样就可以促进该领域的学术进步。国内 学术期刊总体上在这些方面较为欠缺,对于创新或 前沿问题,很多期刊担心拿不准,审稿专家也往往 持有疑虑或持否定观点。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应开 设评论栏目。评论栏目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对于某 一具体成果的评价,如对于某篇已刊发论文的评论 或某本新出版专著的评介 ;二是对于某位学者的研 究评论,一般表现为对其在某个领域研究的全面评 价,以确认其学术贡献和研究得失,以为后来者提 供借鉴。评论栏目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学术界真正形 成评价的共同认知和客观讨论,不回避矛盾和缺陷, 也不刻意贬抑。 

要使学术期刊的交流与争鸣可行,学术期刊必 须兼具包容性和广泛性。所谓包容性,就是能够容 纳持有不同观点的论题,以促进学术争鸣 ;所谓广泛性,就是使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职称、不 同学历学位的人都有机会将自己的原创性、创新性 成果刊载于学术期刊。 

3. 创新生产链末端 :发布创新成果 

在创新生产链的末端,创新成果得以完成。将 创新成果经过系统梳理,以论文方式在学术期刊 上进行发布和展示,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 发表就意味着知识产权,较早的发表可以尽快确 立知识产权,尤其是研究创新的主动权。2018 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曾讲道 :只 靠口头发表,是不能获得国际的认定。也就是说, 仅凭口头发表是不能拥有某个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人们不会因此认定这项工作是由你最早做出来的。 所以,研究成果一定要写成论文发表。”[7] 二是将 研究事实、经过和创新结果公之于众,使公众尤其 同行了解其研究状况和成就,从而构建其在学术研 究领域的地位。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曾说,不唯论 文不是讲不要论文,而是要写有价值、高水平 的论文[8] 有价值、高水平的论文必须也必然包 含创新。论文创新就是于寻常中看到不寻常之处、 在事物萌芽时就看到其发展的趋势性,能够透过 现象透视本质、通过特例演绎一般、通过结果探 究原因、通过条件推论结果、通过过去预示未来。 三是对相关研究产生引领作用。特别是哲学社会科 学期刊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加强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 宣传和阐释,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理 论创新和舆论引导,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学术 期刊应切实加强研究跟踪,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观 察和参与学术会议等方式把握研究领域的前沿动 态 ;应拓展与学界的密切联络,通过向特定研究机 构、特定专家约稿锁定创新成果;应提前运筹布局, 通过选题指南、内容动态调整和竞争性征稿实现 对于学术研究的引导。 

 

三、学术期刊在创新生产链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基于学术期刊在创新生产链中的作用,学术期 刊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办刊理念、能力建设、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革新,以顺利 发挥出其在创新生产链中的作用。 

1. 办刊理念 :以创新为第一要务 

转变办刊理念,坚持以发现创新、鼓励创新、 引领创新作为办刊的第一要务。《力学学报》首任 主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对于《力学学报》 的定位是发表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具有高 度创造性的力学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特约总结性 专题研究报告等,经过历任主编的努力,《力学学 报》以其预见性和敏感性最早刊载了许多开拓性 的学术成果和思想,推动了一些力学分支学科在我 国的发展和壮大,如断裂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 学、爆炸力学、岩石力学等[9] 再如,倡导原创 的《江海学刊》,开辟原创学术空间栏目,倡 导一种开风气之先、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启迪智 慧的思维倾向,激活原创思绪,激发民族思想活力。[10] 这些具有创新思维的期刊为我国学术期刊的办刊理 念转变提供了借鉴。 

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办刊理念,关键在于编辑 策划与把关。一是在选稿用稿标准上坚持创新导向。 优先选用服务于创新生产链前端、中端、末端的创 新成果,或有助于推动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辨 明是非曲直,或对于某些前沿性问题的探索,具有 启发意义,或对某一领域的趋势研判有助于辅助相 关部门制定发展战略,等等。二是栏目设计具有创 新意识。要在细分领域构建起学术界较为认可的特 色栏目、特色品牌,[11] 且这些栏目建设的内容应 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 把握趋势,通过预判较早开辟与发展趋势一致的栏 目 ;要不断充实学科资讯、学术综述、学术评论等 栏目设置,丰富学术期刊的内容。[12] 三是形成倡 导创新的氛围。在编辑部内部,要使发现创新、鼓 励创新成为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创新成果脱 颖而出,逐步使平庸之作销声匿迹 ;在编辑部外部 应建设一支高效有力的编委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推 动更多专家参与期刊创新,确保筛选出创新成果 ; 要加强沟通和外部联系,通过参与高级别学术会议 和与同行的沟通交流,不断发现学术新方向、新问 题,延展新触角,构筑新前沿,提出新选题,组织 新稿件。[13]

2. 能力建设 :建立引领创新的有效机制 

在出版流程上建立相应机制,为有重大创新价 值的高质量成果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创新稿件 从投稿到出版的时间。一是编辑部主动与有创新活 力和实力的高质量作者队伍进行对接,从写作方向、 写作思路、写作内容到论文颜值进行深入交流、 全面协作和全心打造 ;二是主编身先士卒,亲自参 与编辑全流程,对稿件在编校各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有较为精准的把控,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三 是提升编校专业化水平,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合作 推动编辑和校对工作的专业化分工、专业能力提升, 并引入电子处理软件实现编校工作的无纸化,极大 地压缩编校时间。 

在人才培养上,加强服务能力,特别是注重 培养青年作者,扩大作者的单位和地区覆盖面。[14] 学术期刊是青年学者和人才成长的摇篮,为青年作 者提供专业性、权威性和规范性的专业指导,助推 其不断成长。同时,青年又是学术创新的主力军, 在不少学科领域的一大批专家都是在青年时代已经 在学术期刊上崭露头角。例如,人们熟知的我国著 名数学家华罗庚仅有初中文凭,却为清华大学熊庆 来教授所发现,就是源于华罗庚曾在《科学》杂志 发表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 之理由》。发挥学术期刊对于学术创新人才的服务 能力,首要的是学术期刊要有担当意识,破除对于 作者身份的种种限制,以论文本身的质量,尤其创 新情况作为选稿的基本标准 ;其次,可开设青年 学者论坛等专门支持青年学者发展的栏目,为青 年学者预留学术成长的空间,使其在学术舞台上有 一个公平竞技的机会。

加强配套革新,适应当前对期刊服务于创新的 各项要求。一是学术期刊主管和主办单位应为学术 期刊提供政策、经费等支持。其中,较为重要的政 策是提升编辑的地位,从而支持优秀学者、博士等 人才愿意从事编辑工作,能够获得与其水平、工作 量相应的酬劳和待遇,且经费支持不应局限于基本 运行层面。二是突破编辑部及其主办单位的局限, 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主编、编辑、编委和审稿 专家力量的整合。在现实中,不少学术期刊编辑部 都存在散、弱、小的问题,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所以,学术期刊管理部门、主办 单位应赋予学术期刊较大的灵活性,并配套以人事 政策、经费使用政策,促使编辑部在人力资源方面 能够突破瓶颈。 

3. 渠道建设 :提升创新成果传播效能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 具有传播功能。尤其在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和 方式相比过去更为多元,对于创新成果的推介在 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在增强。学术期刊应把握 这一趋势,加强渠道建设,实现创新论文的增强 传播、全媒体传播和多平台传播,更好地发挥在 创新生产链前端、中端和末端的作用,提升创新 成果的传播效能。 

利用增强出版等方式赋能学术论文传播。刘锦 宏等在 2016 年首次提出了增强型学术期刊出版模 式,认为增强型出版物通过链接方式补充了研究数 据、附加材料、出版后数据和数据库记录等更多信 息。[15] 事实上,可以增强的内容还包括栏目说明、 作者对选题思路和研究过程的阐述、同行专家的修 改建议、读者的反馈和疑问等。[16] 采用增强传播 方式能够给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信息空间,使读者 全方位地了解论文及其作者,从而提升传播效能。 

利用全媒体实现对用户的精准传播。学术期刊 全媒体传播包括传统纸质期刊、网络传播、移动传 播等。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诞生以来,网 络传播就逐渐成为学术期刊论文传播的主要方式, 再加上搜索引擎,学术论文的网络传播力远远超过 了纸质期刊的传播力。而且,相比纸质期刊,网络 传播还可以实现对单篇文章的传播,以及一对多、 一对一的传播,在传播精准度方面更胜一筹。而手 机网络的普及加速了网络传播速度,同时利用大数 据技术,可以根据用户浏览偏好实现对用户的精准 传播,加强用户对于期刊的黏性。[17] 

利用多平台提升优秀论文的传播效果。在数 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传播平台日益增 多,而且平台开始出现集成化的趋势。对于学术 期刊而言,平台增多就意味着传播渠道增加了更 多选择,比如 QQ 群、微信群、微博、微信公 众号等免费平台,方正鸿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解决方案、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平台 AMinerAtypon 出版平台等收费平台。学术期刊 可以基于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平台提升优秀论文 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在当前国家日益重视学术期刊创新引领作用 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应认真审视自身在创新生产 链中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其功能做出切实可行的 努力。受到破五唯和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 革的政策驱动,作者在科研发表方面也必须进行 思维转变,顺应政策方向。学术期刊在创新生产 链中的深度参与、流程控制与平台贡献,与国家 的创新期许、作者队伍的调整方向具有高度契合 性,是新时代实现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在学术期 刊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期刊评价、论文评价 和论文发表都将扭转功利性取向,回归到学术创 新的初心,从而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及其对学术创新的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 2021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基于研教融合视角的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研究(JG20211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358882142326014&wfr=spider&for=pc

[2][12][14]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 .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J]. 中国出版,202114

[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 10 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 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 content_5556991.htm 

[4]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M].何畏,易家祥,等 ,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 68 

[5] 唐宜红,张鹏杨.中国企业嵌入全球生产链的位置及变动机制研究 [J].管理世界,2018345 

[6] 王志标.创意人才与创意阶层 :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目标探索 [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1

[7] 诺奖得主告诉你 :为何一流成果很难在顶级期刊发表? [EB/OL]https://www.antpedia.com/news/88/n-2333188.html 

[8] 张航.科技部部长:要写有价值、高水平论文,不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401941362142053  &wfr=spider&for=pc 

[9] 深度解读这本钱学森创办的期刊,要走怎样的突围之路”[EB/OL]https://new.qq.com/omn/20210204/20210204A0A3MH00.html [10][13] 任平.一个学者视野中的《江海学刊》[N/OL].光明日报,https://www.gmw.cn/01gmrb/2004-09/30/content_109459.htm 

[11] 王志标.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出版市场空间 [J].科技与出版,20218 

[15] 刘锦宏,张亚敏,徐丽芳.增强型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 [J].编辑学报,201628 

[16] 杨春磊,刘远军.增强出版视域下学术期刊网络社交的完善路径 [J].中国编辑,20216 

[17] 邱香华.媒体融合语境下传统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思路——基于《教师教育学报》的办刊思路 [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