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一流 走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之路

发表于 2020年02月27日

创造一流 走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之路

张 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主编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提出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

《意见》部署的核心任务是“深化改革”,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世界一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意见》精神后,业界如何推进“深化改革”?大家普遍认为,立足国情、正视差距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加快建设、提升质量需选择换道发展的方式,面向世界、共同培育更能够彰显中国特色;如何“培育世界一流”?就是要从“跻身一流”“建设一流”到“创造一流”,最终“超越一流”。



1 正视差距,跻身一流

中国科协在其研究成果里提出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硬核”标准——能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一大批的中国科技期刊要达到这一世界级标准,就要充分认识其中的难题,正视“时间”“资源”“品牌”差距,立足国情,抓住国际出版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中国智慧”善于破解难题的作用。

一是时间差距。世界一流期刊的创刊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如《柳叶刀》创办至今已196年;《科学》至今已发展139年。在百年巨刊面前,建国初期才推动发展的中国科技期刊,必须正视这一“时间差距”,他们毫无疑问是先行者。二是资源差距。期刊资源包括办刊机构、刊号刊名、语言文化、编辑出版人才、作者、内容与文献成果、用户与读者等。比如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每年出版3000余种科技期刊;《科学》全年出版51期,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科技期刊创造的知识资源是累积性、衍生性的,发展得早、发展得好,资源优势就强;发展得迟、发展受到的制约因素多,资源优势就弱。三是品牌差距。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最大难题是很难组到世界一流稿件。核心原因是我们的绝大多数科技期刊还没有形成由全世界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基于“同行认同”而产生的品牌凝聚力引领力。在纸刊模式里形成这样的世界级品牌,一般需要漫长时间,有的甚至超过100年。我们的科技期刊大多是建国后创办,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纸刊模式里与世界一流的差距较大,竞争处于不对等状态。在互联网出版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基于科技期刊一流品牌的形成要素、培育方式,和相关评价体系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科技期刊由此迎来了在新赛道上创造更多“对等”的竞争条件来建设、培育世界一流的重大历史机遇。

正视差距,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科技期刊发展方面自认落后。自改革开放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来,正是在正视上述三大差距中,中国科技期刊不断创造更多的“对等”条件,边学习边奋进,边协同边提升,实现了超过200种跻身世界前列、近50种跻身世界一流的目标。




2 换道发展,建设一流

《意见》提出要“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在众多弯道交汇的“重要枢纽”里,科技期刊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方案”,是选择“弯道超车”,还是“换道超车”?前者存在冒险、冒进,后者科学、稳健。因此,我们更适合选择“转换”“切换”“替换”的换道发展方式。
一是转换。转换是应变性的换道发展方式。在自身实力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但还没有达到参与全面竞争的程度,科技期刊选择因时制宜、或因地制宜、或因人制宜的策略,进行应变性的改革发展。在“转换”发展方式里,如果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要素,也是有建设一流的机会的。二是切换。切换是创变性的换道发展方式。在自身实力与环境条件都发生变化,基本达到参与全面竞争的程度,科技期刊以世界一流为标杆,主动设定了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战术路线,并提前谋划和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新道路,选择关键的时间节点,快速换道,建设一流。创变性的优势,不但支持我们谋划和铺设多条新道路,而且支持我们多次“切换”,直到实现“一流配置”。三是替换。替换是颠覆性的换道发展方式。替换的前提是对旧标准、旧规则、旧秩序、旧体系、旧价值的迭代、换代。目前已跻身世界前列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借船出海”多,“造船出海”“买船出海”少;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版传播模式、学术评价体系等,都需要加快深层次、引领性变革。因此,至今还没有形成具有世界性凝聚力、引领力的中国标准和体系。而在中国的科研与教育领域,“场景应用”对“文献引用”的替换、“服务于创新全过程”对“服务于论文撰写”的替换、“内容实效评价”对“定量数据评价”的替换,正在成为大趋势、新主流。因此,建设一流,也包括我们建设与时俱进的一流新价值、一流新标准、一流新规则,通过引领性的替换发展,为“世界一流”贡献更多中国内涵。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的现代世界,正在发生一次又一次巨变。时势造英雄,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新价值、新标准、新规则、新秩序。对于什么是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一流”,也有了新的表述和认知。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达 535 万人,在2013年就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完全有实力,主动、积极参与到国际期刊规则的变革进程中,这也是我们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使命、方略和历史站位。

3 共同培育,创造一流

《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流机会靠创造获得,一流资源靠创造积累,一流品牌靠创造培育,一流目标靠创造实现。因此,要实现这些具体目标,必须发挥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优势,通过“竞合”“组团”“集成”方式的共同培育,创造一流。

一是竞合培育。竞合是基于合作与竞争结合的发展模式, 是实现多方共赢之举。所以,参与本次“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竞争性申报的科技期刊,务必抱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在竞合培育中,申报成功者必须成为创造“强者更强、优者更优”实力的一流“选手”;申报未成功者,也务必成为充满活力的一流“追跑者”。二是组团培育。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已经形成很多“个体组成团队”的期刊群,有的还建成了出版传媒集团。作为国家主导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更应该注重组团培育,应将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到所有主管主办有科技期刊的国家机构。三是集成培育。集成就是把个体的成品集合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国家行动、国家计划和国家战略,集成培育就是要集中力量实施支撑、引领中国科技期刊跨越发展的“国家工程”。通过集成培育,建设基于ABC(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Data、云计算Cloud)与5G生态技术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聚合创新平台”,举办面向全球的“世界科技期刊大会”,形成汇聚全球科学家的“科学共同体”,聚焦面向世界的一流组织力、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因此,所有瞄准了一流目标、具备了一流资源的科技期刊,都将在中国创新、中国学派、中国智慧倡导、推进的开放协同体系里,来共同创造、全新构建世界一流的科学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2018年,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我国科研论文已达到41.8万篇,连续10年居于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持续居于世界第三位。我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均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科技期刊还处于世界第三方阵。中国科技期刊如何才能加快实现向世界第二方阵、第一方阵跃升,通过“卓越行动计划”的创造性、引领性支撑,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甚至超越世界一流?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意见》为指针,将“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全球性研究成果,作为每一种科技期刊的生命线;能否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支撑,将体现国家力量的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聚合创新平台”、学术评价体系与“科学共同体”,以及世界级品牌的建设,作为科技期刊界的新引擎;能否以“创造一流”为根本,将“超越一流”的中国梦,作为科技期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彰显“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大工程。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年第1期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