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的所能和所愿(转)

发表于 2019年06月05日

一、所能

学术刊物首先是一个载体,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载体,刊载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就是说,我们不生产知识,只是展示流通知识的一种渠道。我们有时也被高抬一下,称为把门人,其任务是为一个学科的学术发表的质量把关。所谓把关,就是要把不合格的文章拒之门外。当然合格并不意味着优秀,所以我们的刊物往往会刊登不少合格但不优秀的论文。学界似乎也认可我们的做法,并不把我们刊登出来的论文视为优秀的代表。

可是,我们有时连合格的关都把不住,现在有不少不合格的、滥竽充数的、甚至抄袭的、伪造的文章也会堂而皇之地刊登在我们的刊物里面。这点我们应该检讨。

有时我们也很。不少学者会主动巴结我们,甚至会用小恩小惠来跟我们套近乎,我们也会常常碰到领导关照亲友请托。我们突然感到会有不能承受之,我们有时竟能主宰一名学者的学术生涯。按照流行的学界规则,不发表,就灭亡。我们的刊物专伺发表,因此关乎学者灭亡与否之大事。

况且,中国高校教师和博士生有这么多,人人都响应号召来发表文章,我们现有的载文量是远远满足不了这种刚需。广大学者发表论文的需求和刊物的数量之间的不平衡,已成为我们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所以不难理解,我们突然身价倍增,被仰视,被簇拥。

二、所愿

其实,我们不愿被万众瞩目顶礼膜拜,也不想决定别人的学术生涯,更不想决定某个学科的A+B-的地位。我们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平台,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学术交流而服务,为学者服务,为学术共同体服务。

服务可以是被动的服务,也可以是主动的服务。所谓被动服务,就是在现有的文章中选出好的稿子刊登出来;而主动服务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要向前延伸一步,我们不仅关注已成的成果,而且也关注将成未成的成果。

我们都知道,学术最为活跃的阶段是学术成果将成未成之时,已经发表的成果,其实已经不在最前沿了。所以,我们很想在学术成果将成未成之时就参与进去。在这里我们可以捕捉到最新的信息、最新的动向、最有价值的观点。这些往往比已经发表的成果更有价值。

我们不敢自诩去引导学术,但我们愿意为新成果的生成助一臂之力。我们与学者不同,学者关注很专门的学科或自己研究的问题,而我们关注整个学科,视野宽一些;学者往往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待其研究成果,而我们则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来关注成果;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角度提出动议、设想或建议,以此来激发、推动学者的研究。

我们虽然不生产知识,但作为学术共同体交流的平台,是知识产生中的一个环节,无疑是知识共同体中知识生产的参与者。

所以,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视野,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替代的责任。这对我们办刊物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编辑不只是文稿的加工者,文字的编辑者,同时也应该是学者的同谋同伙,学术共同体的捕风捉影者、看风使舵者。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WVbTL855ufZTw-9afGC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