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现状和应对措施

发表于 2017年12月06日

高校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现状和应对措施

吴敏,彭海燕

《江苏预防医学》编辑部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回顾性研究表明,学校是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场所,高校占一定的比重。原因主要是:1)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学生数量激增,导致高校人口密度大,教学、住宿高度集中;2)大学生多在异地求学,远离父母,加之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较少,部分大学生对疾病的识别能力差、敏感性低,无法判断是否感染,发病也不能及时就诊;3)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缺课报告机制、缺乏系统的疾病知识宣传渠道;且教室、宿舍卫生条件较差,没有定期进行消毒杀菌。

大学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近年来,多起高校报告了聚集性肺结核疫情,大学生HIV感染者的数目以30%左右的速度逐年增加,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现,对师生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引起了一定的社会恐慌。为保障大学生的健康,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策略,以减少高校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现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应对措施的相关建议。

高校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及特点

1.1  传染病暴发、流行  高校学生数量多,相对集中,与外界接触较频繁。目前,高校常见的传染病暴发主要有甲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结核病、流行性感冒、水痘等,以肺炎、水痘和结核等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近年来报道多起肺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新发现HIV感染者逐年增加,以性传播尤其是同性传播为主要途径,原因主要为大学生“性观念超前,性知识滞后”,容易发生高危行为。上述疾病对健康危害极大,传染性强,部分患者甚至被迫休学、退学,甚至引起了一定的社会恐慌。

1.2  集体食物中毒  学生集体食物中毒是高校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表明高校食品安全状况存在一些隐患,如食堂卫生管理不完善、食堂卫生设施差,学生饮食卫生意识淡薄等。食物中毒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以9月为高发时段。食物中毒主要由致病菌引起,与食物的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污染有关,主要原因是食堂经营管理不善、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意识弱,消毒、监督机制不健全。

1.3  意外伤害事件  由于学生安全意识弱、学校安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学生因实验事故、交通事故、触电等意外伤亡事例时有发生。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上升趋势;由于情感、 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疾患,可能造成自伤、他伤事件。

  1. 应对预防措施的相关建议

    2.1  加强疫苗接种工作  高校易发生肺结核、麻疹、水痘、乙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这些疾病大多通过空气和血液传播,传播力较强。接种疫苗是预防上述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建议未来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高发传染病的疫苗接种,提高学生的机体免疫力,减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在疾病流行期间,要做好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减少发病率。

    2.2  强化规范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学校因人员密集,往往成为食物中毒的重灾区。 未来应加大对学校集体供餐的食品安全和营养质量监督、监管和指导力度。高校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学校相关部门要经常对食堂卫生安全进行自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2.3  加强校园安全  高校应针对意外伤害事件的突发,建立安全教育和管理长效机制。学校相关部门应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及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教职员工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应积极主动地监察、发现学生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解决。学校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活动,从教室、实验室到学生宿舍等,从教学设施、实验仪器设备到宿舍设施等,凡是师生接触、使用的设施、设备都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2.4  加强健康教育 针对近年来高发的HIV抗体阳性病例,应加强疾病知识的宣传。特别针对新入校学生,建议以讲座、传单、微信有奖答题等形式大力宣传疾病的危害、传播渠道、高危行为、检测和治疗方法和渠道;同时,进一步简化检测渠道,引入自助机售卖“校园检测包”。

    2.5心理疏导  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现象,高校可采用公认的、信度和效度高的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并进行干预,做好预防与健康促进工作。可建立学生安全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汇报身边同学的异常情况,防患未然。另外,面对传染病、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如不安、焦急、恐慌等。开展心理疏导对经历突发事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组织、聘请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安抚其负面情绪。同时,通过讲座、公告、微信推送等手段向学生传达有关突发事件的客观、准确信息,让学生正确了解突发事件,消除其恐慌心理。

    2.6 关怀关爱 针对肺结核病、HIV抗体阳性病例、肝炎等危害较大、难易治愈的传染病患者,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关爱关怀机制,如志愿者帮扶等以消除歧视和恐慌。

     

    3 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3.1  政府投入  卫生机构将疫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预警信息及时通知高校。同时,政府应将高校卫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持续加大高校公共卫生的投入,整体提高高校医疗救护水平、后勤保障能力和物资储备能力,大幅度地提升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水平,促进高校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高校常见和危害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指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成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医疗救护小组、后勤支援小组、(与卫生系统)对接小组。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小组应积极协调合作,提供必要的人力、 车辆、物资及资金,保证全校师生身心安全,最大程度地提高应急效率。同时,还应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监测、快速检测、风险评估和及时预警能力建设,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

    3.3 建立报告体系  大学管理较中学、小学相对松散,学生上课较为分散。多数学校没有建立因病缺课报告制度,不利于及时发现染病学生。建议由辅导员统计当日因病缺课情况,及时通报给系、学院,对于可疑症状立刻组织就医并进行有必要的隔离。

    3.4 完善方案  事后总结,查漏补缺,完善应急预案,对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起到推动作用。高校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加深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对该类事件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