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一流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的建议

发表于 2017年12月06日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一流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的建议

2017年12月5日

建议人:刘 伦 江苏大学杂志社《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编辑

建议单位:江苏大学杂志社

 

一、背景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这为高端智库建设吹响了号角。《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公布了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其中包括6家依托大学的智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这6家智库是高校智库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一流高校智库。教育部印发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强调,应明确建设目标,“明确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组织形式”。高校智库的组织形式将影响其组织的运行。有研究指出:“我国高校智库要服务政府决策,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面临一些障碍且运行机制也较为滞后。”因此,以组织要素为视角,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的6家一流高校智库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其中的运行机制,对丰富高校智库研究和拓展智库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助于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二、高校智库的组织要素分析

通过搜集6家依托大学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官网的简介(或负责人对该单位的介绍、陈述),使用MyZiCiFreq(字词频统计软件)对高校智库的组织要素进行分析。

(一)目标要素:服务中国发展,关注全球格局

中国一流高校智库目标要素的关键词是“中国”“发展”“服务”“全球”。首先是服务中国发展。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这6家一流高校智库关注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牵动全局的重要课题”,以智库的力量与优势对相关领域进行充分调研、深入分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顶层设计的推进提供更加科学的政策建议。其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战略、宏观经济等难以在一个封闭的真空环境中施展,而其外交政策等则应当关注全球格局的变化——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同时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在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智慧。

(二)人员要素:整合校内外专家

中国6家一流高校智库人员要素构成是多样的,包括智库本身的全职或专职研究人员,也包括校内其他部门的教师、领导者,同时还注意吸收校外的学者、政府人员、公司高层等。由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构成的研究队伍,打破了单纯的大学学者承担政策研究的人员构成传统。由于大学学者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并在某一个领域有着良好的学术背景、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往不少调研都交由大学学者负责。大学学者一般根据其所属的学院、学系、研究基地或中心等基层单位组织开展调研并形成政策建议。然而,如今国家和社会改革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全球环境的多变性等不仅要求参与攻关研究的专家专业,而且要求校内外各行各业不同背景的专家组成团队进行协同。

(三)条件要素:依托组织基础,进行机构协同

中国6家一流高校智库多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上新组建起来,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等,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则在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而成。这6家一流高校智库在部分原有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基础上进行机构协同,从而整合组织可资利用的资源条件。首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良好的组织基础条件意味着其有国内该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资金、资料文献等资源。其次,其以一个或若干个高水平的重点研究基地作为基础,整合相近学科的研究中心,进行跨学科机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机构协同。良好的组织基础、研究平台的资源重组与机构协同将对国内学者具有集聚效应,可以通过专家学者网络、平台论坛等吸引国内学者及部分国外学者参与知识交流。

(四)技术要素:注重跨学科,开展协同创新

中国6家一流高校智库均有非常明确的组织活动指向,如“把握中国问题导向、重大矛盾与关系线索”“以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为核心领域”等,其在方法上注重交叉性、跨学科性,并由此进行交叉学科协同创新、跨学科协同创新。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及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一流高校智库的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技术要素上看,首先是要跨学科,其次是要协同创新。

(五)客户要素:设计中国方案,参与国际规则

中国一流高校智库在客户要素上注重对国家改革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原创性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从而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为党和国家高层决策提供科学的政策参考;同时,面向世界,以原创性理论研究和决策研究提高智库的影响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6家一流高校智库客户要素的关键词是“中国方案”和“国际规则”。对于企业组织而言,客户是企业运作的核心;对于高校智库而言,其同样有自身关键客户。首先,从目标客户上看,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中国一流高校智库是为党和国家提供决策服务的。其次是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

三、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

中国一流高校智库各个要素的特征为以下五点: 一是服务中国发展,关注全球格局的目标要素;二是整合校内外专家的人员要素;三是依托组织基础,进行机构协同的条件要素;四是注重跨学科,开展协同创新的技术要素;五是设计中国方案,参与国际规则的客户要素。由于高校智库是系统的组织,其五个要素之间亦存在着互动关系,从而维持组织的运转。

第一,高校智库的目标要素与客户要素是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高校智库是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并以此而组建或成立的、具有一定系统性的结构。这些高校智库普遍以1~3个核心领域为主攻方向,为国家改革发展设计方案。高校智库的客户要素对目标要素具有导向作用,目标要素服务于客户要素。

第二,高校智库目标要素要有效地服务于客户要素,还应该具备条件基础,并且整合人员要素和技术要素。首先,高校智库的条件要素与目标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高校智库的目标要素和条件要素影响人员要素,这包括人员的数量、构成以及领导结构等。最后,高校智库的目标要素、条件要素和人员要素将根据外部环境(客户要素)进行内外部的资源整合,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通常以跨学科的协同方式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即设计“中国方案”。

第三,高校智库各要素之间的运行机制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智库目标是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能否合理地配置资源;其二,客户要素是外部环境对高校智库的一种要求;其三,条件要素、人员要素和技术要素是高校智库根据客户要素和目标要素所进行的组织资源整合。

四、推进中国特一流高校智库建设的建议

第一,重视对高端智库人才的培养。中国一流高校智库应在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协同攻关的同时,也兼顾高端智库人才的培养,而后者对前者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高端智库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智库研究队伍,为知识产品生产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支持,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一流高校智库建设。

第二,进一步加强数据库平台建设。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中国高校一流智库在注重对当时某个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的同时,应有目的地建设特色数据库,为专题、系统研究积累大数据,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第三,进一步丰富改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方式。智库除了注重建设数据库等以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数据需求之外,还需注重丰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方式。善用网络,推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智库网络产品,丰富网络平台建设成为完善当前智库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进一步增强研究人员构成的多样性。研究队伍打造是智库建设的关键因素,因为智库的知识产品需要研究人员来完成。著名且多样化的海内外研究人员参与高端智库研究人才的培养,这对高校智库兼顾研究和育人两项重要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世界上许多著名智库有著名人士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双向转换角色的“旋转门”传统。同时,中国一流高校智库还“应有开阔的胸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广纳海内外专家学者,‘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第五,平衡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高校智库既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学术性,又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以此检视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建设理路,分别是侧重于保持高校智库更多的“高校”色彩和侧重于不断发挥高校智库的“智库”功用。前者强调学术性,后者偏向功用性。对于高校智库而言,其需要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力争既做到党和国家“信得过,用得上”,又“在思想性、学术性、战略性上更多地着力”。

(作者 韦岚 全守杰)